昨天,当我日常在推特上刷着“每日大赛”的时候,偶然间,瞥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。
那是我大学时喜欢过的一个女孩。
在反复观看了几十次视频之后,我忍不住去追溯视频的源头。没想到,真的是她。而更残酷的是,这个视频像一根被拔出的萝卜,带出了连根的泥土——更多的视频,甚至还有各种私房的照片。
那一瞬间,她在我心里,很不体面地退场了。
那一夜,我久久无法入睡。各种可能性在脑海里翻腾。
无论是哪种可能性,表面看起来,似乎都与“体面”无缘。
但转念一想,这所谓的“不体面”,又是谁来定义的呢?
是我自以为正直的眼光,还是社会早已为我们划好的边界?
我记得那个图书馆的午后,她伏案写论文,窗外的阳光倾泻在她的脸庞,安静、自信、专注。那一刻,她体面极了。
而如今,她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陌生人眼里,这其中的落差,不一定是她的过错,却成为我评判的借口。
体面,本不该是别人随意赋予的。
它应是一种自我认同,是活得坦然的底气。可惜在现实中,我们太习惯用外在的尺度去衡量别人,尤其是女性。
这不是她的问题,而是我们的问题。
也许,她依然是那个内心坚定的人,只是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去生活。我未必理解,但那依旧属于她。
真正的“体面”,不是别人看见了什么,而是她是否无愧于自己的心。
而我所谓的惋惜,不过是狭隘与傲慢。
也许,她并不需要我的评注。需要反思的,是我自己。为什么如此执着于“体面”这两个字?
是因为我害怕旧日的美好被击碎?还是因为,在这个世界上,我同样渴望被他人以“体面”的姿态记住?
渐渐明白,所谓“体面”,更像是一堵我们自己筑起的墙。
我们竭力维持形象,掩饰缺陷,怕暴露软弱,怕成为别人口中的谈资。我们小心翼翼地活在他人的凝视里,却忘了,别人的眼光从来无法决定我们的价值。
于是,我们把“体面”寄托在外物上:
更隐性的“体面”,也渗透在日常里:
但这些,真的是体面吗?
真正的体面,也许是另一种模样:
真正的尊重,源自坦然与真实。
如果有一天,我的不堪被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,那是否就意味着我不再体面?
或许不。只要我仍能站直身子,对自己说:“这就是我走过的路,这是我认下的选择。”
那便足够了。
所以,体面从不是一种完美的状态,而是一种和自己和解的能力。能在风雨中保持坦荡,也能在尘埃里依旧抬起头。
归根结底,体面不是别人给予的赞许,而是我们敢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。
当我们放下苛责,放下伪装,才会明白:最体面的姿态,不是永远无瑕,而是面对世界时,依旧能微笑着,活得坦然。
体面,不是被世界认可的模样,而是你在风雨中依旧愿意做自己的勇气。